崮下湖畔
崮下湖畔,渔灯点点,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在国庆假期,三万多名游客的脚步,惊醒了南黄家庄村往日的宁静,却也为它注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
水,曾给这片土地打上迁徙移民的印记;如今,它又为这里带来了振兴的希望。沿跋山水库25公里水岸线上,6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重新联结成共同体,将分散的乡土资源串联成珠,探索出一条全域振兴新路径。
贫困库区的山乡蝶变
夜色轻轻覆盖着崮下湖畔,南黄家庄村旁一片开阔的露天草坪上,暖黄色的串灯在风中摇曳,勾勒出一个临时却充满仪式感的舞台。台上,一位民谣歌手抱着吉他,轻声哼唱起当地小调《南黄谣》。
“在山的一旁,在水的,鹰嘴崮下有个南黄,走宽街窄巷、听理短家常……”台下的游客或坐在野餐垫上,或随意地站着,屏幕的微光映照着他们放松的脸庞,跟着曲调轻轻摇摆。
国庆假期,这个静谧湖畔小村的上空,回荡起年轻的声浪,一场看似“小众”的乡村民谣音乐会,成功点燃了南黄家庄村的活力。有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在这里听歌,耳朵享受民谣,眼睛欣赏山水画,身心都得到了按摩。”
这细腻的体验感,彻底打破了人们对北方乡村“粗犷”“质朴”的固有想象。若非亲历,很难相信这片温柔乡,竟深藏于沂蒙崮下的一座小村之中。
南黄家庄村位于沂水县龙家圈街道驻地西北20公里处,地处山东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腹地,三面环水。这片如今将村庄衬托得如诗如画的水域,在半个多世纪前,却是由奉献与迁徙写就。上世纪60年代,因修建水库、根治水患,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挥别故园,向后靠、向上移。家园变为库区,良田没于水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黄家庄村被南北一分为二,在漫长的岁月里,蒙上了“贫困库区山乡”的阴影。
身为村支书的黄建全,自打1996年接手以来,习惯了每天都要绕着村子走上一圈。“过去村里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都是难事,就别提致富了。”黄建全明白乡亲们期盼改变盼得太久了,发展的机遇,村子一天也等不起。
转机,随着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的东风一同到来。南黄家庄村被列为省级“美丽移民村”,累计700余万元的资金注入,让谋划已久的蓝图次第落地——清澈的自来水通了,平整的柏油路铺了,发展的重点也明确地投向了特色旅游。
如今,沿着龙张路驶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占地近7000平方米的露营地广场;南黄湖畔,2.6公里沿湖观光步道杨柳依依、天蓝水碧、岸绿峰翠,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婚庆公司来此取景拍摄。高峰期时,每天有近万人踏足于此,追寻乡愁记忆。2024年,南黄家庄村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集体收入超40万元。
保留自身的乡愁与味道
随着“美丽移民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批有眼光的社会资本也敏锐嗅到这片热土的潜力,纷纷进驻,希望与村庄携手,围绕这片湖光山色,擘画特色旅游的崭新蓝图。
接管项目运营的董涵来南黄家庄村不过三个月。最初接触时,这个村子并未打动她。在她看来,中国不缺美丽的乡村,风景好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直至实地走进南黄家庄村,看到墙上喷绘的文案与村景,顿时令她眼前一亮。
“其实对我们而言,选人往往比选项目更为重要。”说起真正打动自己的点,董涵特意强调当地领导的村庄发展思维与自身理念的不谋而合,愿意倾听市场的声音,特别是“整村运营”这一点。
在此之前,该村党支部领办南黄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以闲置宅基地、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盘活了15套闲置宅基地,发展“崮浪屿”民宿旅游项目,建设民宿12家、亲子乐园、垂钓平台、莲藕园各1处。业态多,但未成体系,村里决定交由专业运营公司统一发展民宿、餐饮等项目。
董涵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整村运营下,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做整体配套与策划。”7月份接手后,她带领团队对村内民宿、餐饮进行统一改造提升,并新增美食街、咖啡馆、非遗工坊等业态,利用露营地定期举办乡村民谣音乐会。国庆期间,提升过后的南黄家庄村吸引了超3万人踏足,以济南、青岛、淄博等地的游客为主。
“乡村旅游其实就是一种体验场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塑造更多原生态的场景,打造自身独有的IP很重要。”董涵说,现在很多地方一味追求网红元素,反而丧失了自身的味道,有些地方拆掉原生态的物件,反而挂个照片,“这不是人为再造,而是人为破坏。”
在这方面,南黄家庄村保留并加强了对石墙、石碾、石板路,以及古树、古宅、古建筑等沂蒙山区元素符号的保护和利用。漫步石板路上,触摸斑驳老墙,那份独属沂蒙游子的乡愁记忆打心底油然而生。
古老的石板路,浸润着现磨咖啡的香气;沉静的老屋院落,应和着现代音乐的自由节拍。这种奇妙的感官交织,正是南黄家庄村独有的魅力。它让传统与现代不再是割裂的选项,而成为一种和谐共生的、可触可感的完整体验。
环湖18村串起一个共同体
南黄家庄村的蜕变,并非一个孤立的终点。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正沿着25公里的跋山水库岸线,层层扩散开来。
2023年起,在“一带引领、两翼齐飞、三区共建、四路并进、五蕴同秀”的总体发展思路下,龙家圈街道以“追寻”为主题,突出追寻红色印记、追寻乡愁记忆、追寻山河之美、追寻移民足迹四条主线,将环跋山水库6 个行政村、18 个自然村重新联结成共同体,把分散的乡土资源串联成珠,打造“崮下湖畔”乡村振兴片区。
龙家圈街道将“一湖三崮”等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与片区建设相融合,保护提升沿沂河和跋山水库25公里水岸线,以及灵泉山、瑞云崮、鹰嘴崮等山体资源,修建生态驳岸6.9公里,荒山绿化3.5万株,围绕片区构成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
“我们还把片区内的行政村按照文化挖掘、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网红打卡、规范提升等5类模式分类施策,完成绿化2.6万平方米,整治丑点195处,建设停车场26处,营盘村、崮安村、南黄家庄村都成为热门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 龙家圈街道党工委副冯薛杰介绍。
深秋时节的营盘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民居与山林间色彩斑斓的秋叶、湛蓝的湖水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日山水画卷。村内各处设置了打卡点,在这打卡拍照可以把跋山水库最美的山水都拍下来。
作为省级和美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近山亲水的自然景色,地道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通过近两年“百千工程”的精心雕琢,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每到周末或节假日,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除了生态风光,“崮下湖畔”片区的富民产业也做得有声有色。通过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片区建成盆山千亩林果大片、诸坞千亩粮田大片,并引进羚鹿冻干食品深加工项目,延伸农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深入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建成环山路、环湖路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丰富节日游、夜间游、研学游、山体游、水域游等业态,组织开展骑行、垂钓、美食节、摄影和短视频大赛等活动,探索乡村共富产业发展模式。” 冯薛杰提到,龙家圈街道“崮下湖畔”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经验做法还成功入选“新华网2024年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崮下湖畔的变迁,是水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如今,环湖的村庄不再是散落的明珠,而是被一条名为“共同发展”的线索紧密串联。这源头活水,既在跋山水库的万顷碧波中,更在人们不舍昼夜的创造与联通里,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