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宝旅游网
延州丨“网红”景区——甘泉大峡谷从无到有三次“破圈”的启示
责编:桃宝旅游网2025-10-16
导读如今,甘泉大峡谷闻名海内外,成为众多网民的“打卡圣地”。甘泉大峡谷占地面积约470平方公里,由大小120余条峡谷组成,尤以桦树沟峡谷、龙巴沟峡谷、牡丹沟峡谷、蝴蝶谷峡谷、月牙谷峡谷、爱心谷峡谷、一线天峡谷、花豹岔峡谷而著称。峡谷由红砂岩历经数千万年水和风沙的雕刻形成,是沟谷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这些从前被当地村民们熟视无睹的沟谷、河道(称为地缝),就像养在深山无人识的灰姑娘发生了一个华丽的转身,靠新闻机构持续宣传和广大网民热情“拥趸”成为国内著名的“网红”景区,靠当地持续不断的保护开发,变身为和

如今,甘泉大峡谷闻名海内外,成为众多网民的“打卡圣地”。甘泉大峡谷占地面积约470平方公里,由大小120余条峡谷组成,尤以桦树沟峡谷、龙巴沟峡谷、牡丹沟峡谷、蝴蝶谷峡谷、月牙谷峡谷、爱心谷峡谷、一线天峡谷、花豹岔峡谷而著称。峡谷由红砂岩历经数千万年水和风沙的雕刻形成,是沟谷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这些从前被当地村民们熟视无睹的沟谷、河道(称为地缝),就像养在深山无人识的灰姑娘发生了一个华丽的转身,靠新闻机构持续宣传和广大网民热情“拥趸”成为国内著名的“网红”景区,靠当地持续不断的保护开发,变身为和美国羚羊谷相媲美的国内外知名的4A级丹霞地质景观,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九年时间里,它经历了从圈内到圈外、从民间自发到官方自觉、从“网红”景区到高A级景区的三次华丽“破圈”。

从圈内到圈外的“破圈”。甘泉大峡谷“从0到1”的突破是从摄影圈到网友圈的“破圈”,是从“灰姑娘”到“网红”的蜕变。据了解,原来的纸质地图将甘泉雨岔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标识为地缝,现在的卫星地图已经标识为甘泉大峡谷,如果没有早期甘泉当地新闻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的挖掘、宣传和后期网友的互联网传播,雨岔大峡谷只是一个藏在深闺待人识的“灰姑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甘泉县的新闻工作者就发现了雨岔乡这一地缝奇观,开始以雨岔大峡谷为名在陕西电视台、延安电视台、延安日报等媒体发表有关报道,笔者当时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也有幸参与了雨岔大峡谷的早期新闻宣传报道。甘泉县的摄影爱好者长期将这里作为摄影基地,坚持年年前去采风,他们的摄影作品通过QQ、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媒体渠道在国内摄影界广为传播,有些作品经广州、北京摄友的转发,黄土地原始神秘的雨岔大峡谷,从上世纪末开始在国内外摄影界口口相传,2017年前后逐渐成为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圣地、新闻界的报道热点、地质界专家学者追捧的研究对象。雨岔大峡谷的网红“蝶变”,经历了长期网络传播的发酵,不是某一个网友的几次网络传播就一蹴而就的,它的传播经历了从摄影圈到网友圈,由国内到国外,从业余到专业的长时间持续“破圈”,在经过相当量的积累后,引发了突如其来的“网红”现象和“网红”经济,成为国内游客向往的“网红”景点,吸引大量外地游客组团前来观赏打卡。突如其来的火爆场面让当地有点应接不暇,当时的雨岔还是未开发的偏远落后山区,交通以单向沙石路面为主,通向峡谷的道路基本和峡谷内的小溪并行,峡谷内也没有清理淤泥、积石、积水等堆积物,通行条件不好;游客的不断增多,当地村民的旅游意识被激发,开始为游客提供雨鞋、雨衣租赁服务,同时提供简单的食宿、购物服务。这一阶段,无论是摄影采风还是游客观赏,均处于自发行为,当地主动介入做好旅游安全和游客疏导工作,如何应对和引导这一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网红”现象,如何利用好这一“网红”经济,如何开发这一世界性资源,成为甘泉社会各界面临的新课题。

从民间自发到官方自觉的“破圈”。甘泉大峡谷的第二次破圈是从网民引爆的“网红”景点变身为打造的“网红”景区,实现了从自发开发到自觉开发的转变。国内的“网红”现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有的“网红”是一种主动策划的互联网营销行为,比如西安的“摔碗酒”“不倒翁小姐姐”,有的“网红”则是网络无形之手推波助澜而就,比如甘泉大峡谷,有的“网红”则是网络自发和各方主动打造相结合,比如“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网红”现象来势凶猛去势也凶猛,缺少可持续性,如何专业化地引导好“网红”现象,可持续地利用好“网红”经济,需要有互联网“操盘手”意识和市场化“接力棒”动作,否则“网红”只是昙花一现,“网红”经济也会随之暴起暴落。事实证明,甘泉县无疑是既有“操盘手”意识也有“接力棒”动作。经调查,这种峡谷地貌广泛分布于甘泉洛河两岸,400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有大小120余条峡谷,是历经千万年流水侵蚀而成的沟谷型丹霞地貌,其稀缺性可媲美美国羚羊谷,为世界级地质资源,它的新闻传播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旅游开发价值在经过网络不断发酵后日益显现,基于对自身资源稀缺性的深刻认识和文旅市场的理性分析,甘泉县委县没有任由大峡谷“网红”现象自生自灭,而是从2017年开始,在“网红”现象的高峰期,将雨岔以及周边的120多条峡谷统一命名为甘泉大峡谷,纳入全县全域旅游的总体盘子,按照“先保护、后利用”原则,由甘泉县旅游开发集团公司负责甘泉大峡谷景区的建设、运营、管理,先期开展景区摆渡业务,继续加大网络宣传推介力度,形成可持续的“峡谷热”,从而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基础设施和旅游产业链发展。这一阶段的景区运营,本质上还是“网红”经济的良性引导,并以互联网思维和宣传营销手段来打造提升“网红”景区形象。2019年2月,由电视台科教频道拍摄制作、以讲述甘泉大峡谷丹霞地貌为主的上下集纪录片——《甘泉秘境》在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播出,吸引了更多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探秘;2019年8月,甘泉县承办了第四届红层与丹霞地貌国际研讨会,形成了《延安宣言》,就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延安丹霞地貌形成共识,提升了延安丹霞地貌以及陕北丹霞地貌在国内外地质界的知名度。2017年到2019年,甘泉县打通了景区交通瓶颈,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公厕、导引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到2019年底,甘泉大峡谷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

从“网红”景区到4A级景区的“破圈”。甘泉大峡谷的第三次“破圈”是从“网红”景区到高A级旅游景区的转变。随着甘泉大峡谷“网红”现象的持续发酵,在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甘泉县顺应形势,着手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甘泉大峡谷景区,确定了“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科学利用”的开发原则,在项目建设时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生态环境,极大地保护了峡谷资源的完整性,确保峡谷资源的永续利用,目前甘泉县正在起草《甘泉大峡谷保护办法》,依法保护自然资源。2020年5月启动景区策划规划编制工作,先后邀请了上海、北京知名旅游策划团队,用1年多的时间编制了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确定了“世界活丹霞、之谷”的品牌定位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球摄影圣地”的目标定位。2021年将景区运营主体由甘泉县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甘泉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2月,甘泉大峡谷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陕西北线旅游环线的重要旅游目的地,2024年被授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基地。“峡谷热”激发“旅游热”,“客流量”带来“消费量”,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1亿元,同比增长156%。2025年启动了甘泉大峡谷一级游客中心建设项目,加快牡丹沟、爱心谷二级游客中心建设,甘泉大峡谷正全力向5A级景区冲刺。

如果说甘泉大峡谷无意中,踩到网络热点,蹭到了流量热度,成为“网红”打卡地,这是偶然的蝶变,那么从“网红”打卡地到”网红”景点,从建成4A级景区到冲刺5A级景区,这则创造了延安乃至陕北文旅产业无中生有的典型案例,它给予我们的启示良多。

唱好无中生有这出戏。陕北大地类似甘泉大峡谷的地貌很多,就延安发源于白于山的两条主要河流洛河、延河而言,流域内的志丹、安塞、甘泉等发育了很多这样的地貌,有的河谷地貌甚至比甘泉大峡谷更具视觉冲击力、旅游观赏性和穿越体验感,好一点的峡谷地貌都有摄影爱好者、探险爱好者的造访,甘泉大峡谷走出了一个化平凡为神奇的“破圈”过程,经历了从圈内到圈外、从民间自发到官方自觉、从“网红”景区到高标准景区的三次华丽“破圈”?除了自身便于开发的客观条件外,从主观方面来讲,它考验的是我们无中生有的眼光和能力,考验的是我们对互联网时代潮流的把握,考验的是我们对一县一域产业开发的担当。

认准了就不能放弃。甘泉大峡谷的新闻宣传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距今有30年以上,网络宣传从微信诞生的2011年算起,最少也有15年以上,从2017年正式投入运营,至今有9年时间。特别是正式运营以来,甘泉县委县主要领导换了三届,关于甘泉大峡谷的保护开发是一届接着一届干,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如今正在向国家5A级景区迈进,基本是三年多迈上一个新台阶。

宣传营销是“网红”生命线。“网红”现象是建立在互联网传播的基础上,甘泉大峡谷的“网红”前期归功于在新闻宣传,后期归功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景区正式运营以来,运营方以营销为王,把市场营销作为景区的生命线来抓,充分发挥渠道优势、传播优势和资源优势,年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多角度、广题材、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特别是策划开展各类互联网营销活动,持续打造“网红”景区形象,不断提升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何实现甘泉大峡谷的第四次“破圈”?从“网红”到“长红”、将“流量”变“留量”?那就是加快文旅融合的步伐,实现从打造“网红”到打造文旅IP的转变。

IP是一个网络流行语,直译为“知识产权”,在互联网界可以理解为成功的文化创意,既以差异化的文化定位、鲜明的文化形象、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等讲好一个人人爱听的故事,从而实现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2023年年底,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发表的《“文化味”如何锁住人心》一文中写到:一个地方有了文化的“跨界加持”后,往往更容易受到青睐。正如那些喜欢杭州西湖的人当中,有很多是因为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曾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歌赋等艺术作品,西湖已经远不止“西湖”本身,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成为浙江杭州乃至中国的文旅IP。只有把“文化味”充分地挖掘和呈现出来,“网红”才能够真正走到人们的心坎里去,没有文化IP支撑的网红只能是昙花一现。甘泉大峡谷要学习新理念借鉴新做法,在提升景区硬件水平的同时做足文化内容的挖掘提升,赋予自然景观以人文内核,赋予大峡谷以活的灵魂,从而实现既给人以视觉冲击和独特丹霞地貌体验,还要给人以独特的文化感受和思考,形成从眼睛到心灵的全程体验,形成游客的情感粘度。这就是甘泉大峡谷的下一次“破圈”之术吧,期待着一个有浓浓“文化味”的甘泉大峡谷能够长久地锁住网民的心。

(来源:延安宣传)

END

|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辑|崔春娥 高鑫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