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天刷完五岳”的特种兵式旅行还在朋友圈余温未散,2025年暑假,年轻人又给自己贴上了新标签——“窝囊游”。别被字面意思吓到,这可不是真的“废物出行”,而是一种以自嘲包装的松弛感:山还是要爬的,但得坐扶梯;蹦极还是要跳的,不过速度调到“老太模式”;漂流也是要漂的,只是水流比浴缸还温柔。用最少的体力、最低的心率,换取最大化的情绪价值,这就是“窝囊游”的核心方。
去哪儿大数据显示,暑期前两周,主打“扶梯看山景”的天屿山观景台门票销量同比暴涨32.4%,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区更是飙升36.4%。更夸张的是“窝囊蹦极”:安吉云上草原把下降速度从9m/s调到3m/s,再配上“空中沙发”安全带,结果订单量环比翻了两倍;湖北黄石天空之城干脆推出“慢放版”高空项目,游客可以在50米高空“卡顿”30秒自拍,销量同比暴增180%。网友笑称:“别人玩的是心跳,我玩的是心不动。”
《2025中国青年旅游观察报告》给出了关键洞察:18-30岁游客中,63%把“情绪治愈”列为出行首要目的,而“打卡数量”首次跌出前三。高强度、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年轻人把旅行当成“反向充电”,他们不再需要在朋友圈证明“我行”,而是悄悄告诉自己“我还好”。
- 感官优先:Z世代把“舒服”写进行程单——座椅要软、风速要刚好、阳光角度最好45°,能出片但不能出汗。
- 自嘲和解:在安吉“窝囊漂流”项目,景区干脆把激流段改成“按摩水道”,年轻人一边漂一边喊:“我就这点本事,但我来了!”用幽默消解“菜”的尴尬,完成与自我的深度和解。
- 向内探索:北京白领小林在苏州慢游7天,每天只做一件事——坐在平江路听评弹。“以前旅行像赶DDL,现在把旅行过成生活,才知道自己原来喜欢‘无用’。”
体验至上的风向让文旅行业集体“调座椅”:
1. 产品颗粒度细化
黄山把索道+下午茶打包成“佛系看山套餐”;张家界推出“云端躺椅”VIP舱,赠送眼罩和助眠香薰;连以险峻著称的华山都开通“夜景扶梯”,官方口号改成“夜爬不流汗,看日出不喘”。
2. 情绪场景设计
酒店业也加入“窝囊”赛道。丽江部分民宿把“发呆”做成SKU:购买3小时“阳台发呆套餐”,送一壶手冲、一本空白手账,背景音乐是老板亲自录的“古城白噪音”。上线一个月,复购率竟达45%。
3. 内容共创
抖音、小红书发起#窝囊游挑战#,鼓励用户分享“最废柴旅行方式”。TOP1视频是博主在桂林坐“懒人传送带”爬山,配文:“三步一喘的人终于也能当游客”,点赞超200万。
也有声音担心,“窝囊游”会不会让旅行失去探索意义?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宋瑞认为:“‘窝囊’不是退化,而是细分。把刺激留给探险家,把松弛还给普通人,市场会自我修正。”毕竟,当年轻人愿意为一小时“发呆权”付费,他们其实在为“情绪价值”买单,这比任何景点打卡都更接近旅行的本质——看见自己。
据业内人士透露,头部OTA已在测试“情绪算法”:用户填写“本周能量值”,系统自动匹配对应松弛度的线路——能量低于30%的,推荐“酒店躺+30分钟轻景点”;能量高于70%的,才推荐跳伞、潜水。未来的旅行清单,或许不再写地名,而是写“心率”“情绪曲线”“出汗量”。
从“特种兵”到“窝囊废”,名字越玩越自黑,内核却越来越清醒:旅行不是 KPI,而是一次次“自我重启”。只要年轻人还愿意出发,市场就会为他们长出新的“舒适区”。毕竟,世界那么大,可以勇猛冲锋,也可以慢慢欣赏——哪怕只是坐着扶梯,晃到山顶。